英中耐

假肢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假肢知识

假肢安装\康复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康复

2014-03-07

引言
肢体残疾人只是运动功能丧失或发生障碍,他们的感知过程,思维记忆,语言能力,意志行为等方面都是正常的,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对自身状况的理解都比较深刻。由于代偿功能的作用,义肢的使用会使他们基本上做到生活自理,但是患者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对义肢的装配效果产生影响。现将截肢患者在装配假肢之前和装配假肢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做做分析说明。
一、截肢者安装假肢前心理特征简述
(1)震惊阶段:从肢体的完整到缺失,患者起初的反应都是震惊。一时很难接受现实,有哭喊,吵闹等行为。语言中也流露出不能,叹息的消沉情绪。
(2)否定阶段:不能承认截肢的现实情况,认为那是一场梦,梦醒后,一切都会好起来。不少患者经常以此心理做一时的自我安慰。
(3)抑郁反应阶段:持续的情绪低落,活动行为明显减少,认为自己已经变成废物,成为家庭的负担,和亲人的累赘。
(4)承认适应阶段:经过以上三种情绪后的调节,患者开始思考谋求生活的出路。
上述四种安装假肢之前的心理康复效果会对假肢在整个装配过程中有所影响,这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医生和家人开导,支持,刺激转移,兴趣诱导等方法来解决。在安装假肢过程中同样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下面将对其进行阐述。
二、首次假肢安装过程中易出现的心理特征及解决方案
(1)怀疑,好奇
截肢造成的肢体残疾不同于其他等功能障碍造成的肢体残疾。从肢体缺失这一点来说截肢者的特点是残疾固定,不再发展,但截肢者可以通过假肢来补偿,即通过装配使用假肢来代偿已失肢体的部分功能。对于刚截肢不久的患者,一时间很难从失去肢体的阴影中走出来。假肢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他们从医务人员的讲述中知道,安装假肢可以使他们能够回归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一点给了他们生存的希望和生活的动力,因此对假肢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期待安装后能够快速回归社会。另一方面也对假肢产生怀疑,害怕安装后的效果根本不能同想象中的医务人员所讲述的相提并论,造成心理落差过大。
(2)过分要求假肢功能
有的患者,在看到病友安装假肢后效果很好,因此也希望自己将来安装后能够达到他所想的效果。这时有的患者就会要求假肢制作者对假肢的功能给予一定的承诺,如,一膝离断患者他要求:假肢穿着舒适,无疼痛,能跑步,游泳等。事实上假肢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的功能需要由残肢的情况和假肢的类型等诸多因素而定。假肢的功能怎么好也不能等同于自身的肢体,穿上后肯定有一定的束缚感。在安装过程中这种前后的落差使患者对假肢感到失望,从而造成情绪低落,由此引发不能积极配合训练,影响训练的进程和效果。
(3)急躁,对抗,独立,急于适应穿戴假肢
当患者接受假肢,在穿戴假肢训练过程中由于急于适应穿戴假肢,以此不听从训练人员的指导,自己不合理的长时间穿戴训练,导致肢体水肿,皮肤磨破。这时有的患者将责任推卸給康复训练人员,不听专业人士的解释,也不按照训练流程去做训练,形成对抗,独立的心理特点。甚至还有的患者,不相信康复医生,认为做康复训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例:某女,41岁,左前臂截肢,要安装机电假手。医生先让其康复肌力的训练,但患者及其家属都认为是医院在乱收费,拒绝训练。最后造成,假肢装配效果不好,患者不能够熟练有效的控制假肢。
(4)自卑,自我封闭
自卑心理是束缚发展的无形桎梏,这种情绪扩散起来会使人处于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凡事认命的状态。对于刚截肢不久的患者,往往都有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不仅在安装假肢前有所体现,它也有可能持续在装配过程中。这类患者心理感觉敏感,有时周围人群的不经意的说笑都会使他们误认为在说自己。因此他们大多自我封闭,不喜欢与人交流,一味服从家属与医生的安排。如:某男,19岁,右大腿因车祸而截肢,在装配假肢过程中自卑感强,不与医生交谈,即使医生的问话也不予理睬。在穿上假肢后的第一天,因长时间的训练必假肢接受腔的不适,引起右大腿内侧皮肤磨破,出血。医生不得不让他停止训练,重新改进假肢接受腔。这期间,患者从不对假肢给予一定的评价,因此制作者不能从病人口中得到任何有关假肢穿戴是否合适的有效信息。
针对以上心理特点假肢装配技师可采用的对策
(1)开导与启发
技师在注意到患者躯体病变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患者情感心理的改变。对于首次装配假肢的患者,此时的他们还没有完全从绝望,不相信事实的心理环境中走出来。这时,作为技师就认真开导患者,使他们相信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从心理上引导患者接受假肢,让他们内心燃起生活的希望。
(2)认真讲解,答惑解疑
对于有的患者对假肢功能要求很高时,医生就认真客观地向患者讲解假肢的功能及针对患者自身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给予患者正确的合适的装配方案。在消除患者不切实际要求的同时也不会使患者对假肢感到失望。
(3)同类相劝
截肢患者,从一定程度上都有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持续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行为退化,不愿与人进行沟通,痛恨上天的不公平。有时甚至自残,行为紊乱,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更不喜欢听从医生的劝说,这就会对日后的康复带来负面的影响。此时可以采取同类相劝法。同病相怜,相同的境遇,相同的感受,会使他们更容易沟通更容易走近。以那些走出阴影的患者来带动还未走出困境的同伴会更有效。
(4)真诚平等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
残疾人最害怕的就是周围的人不能将他们一视同仁,作为医生就应让患者对自己有一种信任感。这需要医生本身尊重患者,真诚与他们沟通,打开患者的心结让他们敞开心扉与医生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同时医生应鼓励患者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利用很多名人身残志坚的事迹来启迪患者,或从患者家属心理入手,让患者多为家人着想,从此萌生生存的动力。
三、多次安装假肢的患者心理特征及解决方法
(1)习惯依赖
对于不是首次安装假肢的患者而言,他们已经穿戴假肢有一定的时间,再次装配时他们可能依然选择现在所穿假肢的类型。因为已经习惯于现穿的假肢,不愿意改变。如:某男43岁,左大腿截肢。穿戴插入式假肢5年。此次来换假肢。制作人员原打算给他安装吸着式大腿假肢。但患者不同意。插入式的接受腔靠腰上环带来悬吊,走路时步态不美观。根据患者残肢情况完全可以安装吸着式大腿假肢。最后因考虑到多年习惯于依赖性,制作人员只好为其安装插入式大腿假肢。
(2)过分自我意识
有一些老的患者在制作或维修假肢过程中提出自认为合理的想法。如某男,52岁左小腿因烧伤截肢。穿着髌上环带小腿假肢10年。此次来换成PTK小腿假肢,但患者要求制作人员在髁上仍加环带。PTK本身是髁上悬吊根本不需要加环带,患者还要求在接受腔底端打孔。事实上打孔会导致负压减少,接受腔在行走时上下有较大的移位,不稳定。
针对上述患者心理,医务人员对策
   制作人员应耐心指出患者提出解决方案的不可实施性,并从患者考虑的角度,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临床中医生以患者为主角充分听取患者意见,尊重患者习惯,特别是对于习惯旧式假肢的患者,不能勉强为其开具新型假肢处方,否则很可能造成假肢临床的失败。
    总结:
    心理康复对残疾人尤为重要,医生,家人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应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主动关怀残疾人心理健康问题,帮助残疾人了解自身,调动积极因素,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全面发挥,最终顺利回归社会。